怎么玩声音游戏
传统的语音课多数是以领读、模仿、练习的形式来进行,单纯的模仿与练习会使课堂变得枯燥、乏味。
因此想要活跃课堂气氛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我们不得不设计一些课堂活动,今天我们就来科普几款实操性比较强的语音游戏。
一
语音站队
活动准备:选择需要练习的韵母和声母。例如:单韵母“i”、“o”、 “u”、“ü”等。将其写在较大尺寸的纸板上,制成拼音卡片。
活动步骤:
1.在教室中间空出足够大的活动区域。选四个学生,让其分别拿着卡片“i”、“o”、“u”、“ü”站在教室前侧,其他学生站在后侧。
2.教师随机说一个单韵母,如“u”,其他学生迅速站到手拿卡片“u”的学生身后。
3.反应慢或者站错队的学生替换下那卡片的学生,然后继续进行这个活动,直到所有的韵母得到充分的练习。
二
举起手来
活动准备:准备好声母、韵母卡片,声母、韵母可以用两种不同的颜色书写或打印,韵母卡片不标声调。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发音顺序表,保证声韵母练习的周遍性和快捷的发音速度。
活动步骤:
1、教师准备好汉语拼音声韵母卡片,可以把声母卡片发给男生,把韵母卡片发给女生(每人可以得到不止一张)然后教师发单音节音。
2、例如“跑”,由持有该拼音声、韵母的学生分别举起该卡片(即“p”和“ao”,不考虑声调)。在一秒钟内正确举示卡片的得一分,超过时间或者误举者扣一分,游戏结束时由学生自报得分。
三
跳方格
活动准备:准备拼音卡片,活动前,布置好教室,教室中留有足够的空地,在空地上画出方格,将卡片放在方格中。
活动步骤:
1、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声、韵母卡片,带着学生一起复习一遍。
2、教室将学生分成两组,让他们排好队站在方格的后面。
3、每组每次派一人参加。教师读出方格中的声母或韵母,参赛的学生要迅速跳到相应的方格上。跳对的学生可以拿走方格中的卡片,教师补充新的卡片。跳完的同学要回到小组队列的后边,等待继续比赛。最后统计看哪组拿到的卡片最多。
4、教师总结活动情况,点评学生表现,对于学生容易混淆或者听错的声、韵母要加强训练。
四
声调健身操
1、教师示范动作。
2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熟练声调健身操。
3、熟练之后,教师念出一个音节,如“hàn”,学生做第四声的动作,更换音节,练习四声。
4、教师总结活动情况,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。
五
探囊取宝
活动步骤:
1、教师将黑板分成两个部分,在每个部分分别贴上“一” 的两张卡片(每张卡片下面要留出足够的空间,以供学生粘贴拼音卡)。
2、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,让其在教室后边站成两排,发给每组一个布袋。教室说“开始”,各组组员依次从布袋中取出一张拼音卡片,快速跑到黑板前,将卡片粘贴在相应的“一”的下面,贴好后的学生快速跑回本组,将布袋传给本组的下一个学生,掏出空白卡片的学生则不需要跑到黑板前,只需要将布袋往下传就可以了。
3、学生完成后,教师跟学生一起检查结果,挑出错误的部分,然后领读正确的变调拼合。掏出最多“宝物”(贴在黑板上正确位置的拼音卡片)的小组获胜。
六
传音壁
活动步骤:教师选择要练习的音节,如“xióngmāo”,将其写在若干张小纸条上,然后对折纸条,隐藏内容。
纸条数量=分组数量
活动步骤:
1、4—6个学生一组,每组学生排成一队。教师将纸条发给每队的第一个学生,然后说“开始”,各组第一个学生同时打开纸条,默读并记住纸条上的音节,然后迅速用耳语将纸条上的音节传给本组的下一个同学。
2、传话结束后,每队的最后一个学生走到前边,在黑板上写出听到的音节。教师公布答案,最先写出正确音节的组获胜。
来源丨中西桥国际语言交流合作中心
明师俱乐部进行编辑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点击图片查看大会通知
关于征集“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师发展大会”优质课例,欢迎英语教师进行投稿,投稿要求如下:
1. 课例以说课形式进行,时长为20分钟/人。
2. 投稿课例基于“核心素养”进行单元整体、教学评一体化、主题意义探究、英语学习活动观、项目式教学、教育信息化等维度呈现。
3. 投稿准备:说课课件、说课视频、教学设计、上课课件及课堂实录;另如是获奖课例,请一同附上荣誉证书。
4. 投稿方式:将资料及报名表打包,命名为【姓名+地区+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师发展大会】发送至“mingshiclub2015@163.com”。
点击下载报名表
5. 截止日期:2023年9月17日。
大会学术委员会将对课例进行评审,并于2023年9月24日前,向通过审核的作者发送大会邀请函,同时通过审核的课例将获得《明师说》系列好课出版机会。
说明:明师享有投稿课例直接使用权
《从入门到精通-中学英语语音这样学》
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
英语学习活动观超详细知识点复盘ppt
小学英语必备62种基础句型
英语课堂,如何聪明地“批评”学生?(附例句)
26个英语字母读音(含视频)
教学资源、精彩活动、趣味互动
福利折扣、在线咨询
请不要重复添加明老师
责任编辑: